让时光穿越到童年时代,记得村里人家有建房或有添人进口的大事,都要请几位方圆几百里内出名的木匠来做工。哪家要盖房,木匠墨线一弹,吱吱嘎嘎的拉锯声起,过两天,檩子、椽子就摆满了当院;哪家孕妇要临产,找来的木匠细细打磨,得需要一点时间,婴儿的摇篮车才能上炕;哪家要娶儿媳妇,得请两个木匠,在很长的一段欢喜时光中,把新房家具打好排在墙边。那时都是手工作业,就算做一套家具,至少得需要个把月的时间。
那个年代,物质虽然不丰富,但蒙古勒津人的生活内容却很多彩。木匠是调剂生活不可或缺的角色,他们也是当时让人十分尊敬的手艺人之一。蒙古勒津木匠技艺就在这样的岁月里被传承下来。
渊 源
在北方辽阔的大草原上,活跃着生生不息的蒙古民族,经历诸多艰难困苦,创造了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,孕育了灿烂厚重的民族文化。他们为了繁衍生息和生存需要,建造居住的蒙古包,制作运输物品的车辆以及其他生活用具。因此,聪明智慧的蒙古族人便创造了独具特色的木匠技艺。明代末期,土默特蒙古勒津部从河套地区东迁到今阜新地区驻牧。由于蒙古勒津人占了当地人口的大多数,人们还是按习惯称其为“蒙古勒津和硕”。蒙古勒津人在接受农耕文化的同时,也将大草原的木匠技艺传承下来,还与原居于此或相继移居这里的其他兄弟民族一道,不断丰富和发展了木匠传统手工技艺。
由于定居生活,从事农耕生产,蒙古勒津的木匠也从制作游牧生活用品改为制作农耕生活用品,如建造海青房,制作犁、车、家具、乌力贵(婴儿摇篮车)等。清康熙年间开始建造瑞应寺,当时从全国各地邀请土木建筑工匠来瑞应寺施工,他们带来了更加先进的木匠技艺,与本地木匠技艺相互借鉴融合,便形成了独特的蒙古勒津木匠技艺。该技艺的传承人包氏的先人,当年就定居阜新蒙古族自治县佛寺镇北河兰村(灰特浩绕)从事木匠工艺,参与了当时瑞应寺的建造,至今已传承到第六代。
内 容
蒙古勒津人的生产和生活都离不开木匠。如建筑蒙古勒津海青房,从始至终都要有木匠参与,先选取大梁,再选檩子、柱子、椽子、门窗木料,然后进行制作。过程如下:
大梁:先把选取的梁柁用锛子清理干净光滑,再根据梁柁的形制,顺着梁的长度用墨斗线打一条中线,以确定两边檩子长度;中线的中心点是海青房最高点,设一个挂柱,以此向两边1—1.3米,低于中心点0.1—0.12米再立挂柱,以此类推,立5—7个挂柱,形成房屋“滚水”。
檩子:先把选取的檩子按所需长度截取,再用锛子清理干净光滑,再根据檩子形制,顺檩子长度用墨斗线打一条中线,以便确定两边椽子长度,把檩子两端加工成榫、卯,以便于连接。
柱子:先把选取的柱子按所需长度截取,再用锛子清理干净光滑,在柱子顶端制作方型榫,以便与梁柁连接。
椽子:先把选取的椽子按所需长度截取,再清理干净光滑备用。
门窗:按房东所需形制制作。门分单开和双开;窗分上下开和左右开。
选择吉日良辰“树架”。木匠要指挥“超平”打好地基,再指挥大家把大梁用柱子顶起,安装檩子,形成初步框架,再按程序安装椽子。瓦匠在此基础上建筑房屋主体,一个海青房就建起来了。
勒勒车又名大轱辘车,适合在草原、雪地、沙漠地带运行,是农牧民拉水,送粪,转场搬家,运送燃料及婚葬嫁娶,运输生活用品的运输工具。通常用硬杂木选材,双轮直径高3米,特点是轮子大车身小,结构简单使用方便。
此外,还有乌力贵(婴儿摇篮车)、海日其格(妇女用化妆的匣子)、安吉苏(犁杖)、贡格尔巴(佛龛)、呼日戈(烧火做饭用的风箱)等。这些用具制作都要凭手工工艺,通过榫、卯结构和浮雕、透雕等手段完成。透雕程序是画样、过样、锼活、铲活、细刻,以达到形象逼真、栩栩如生的效果。寺院的殿堂、塔身、柱楹、幢头上雕刻画面,璎珞、彩巾、盘龙等要采取阴刻、阳刻等手法,给人以生动美感。
价 值
蒙古勒津木匠技艺的用具有凿子、斧子、刨子、刀、锛、手钻、墨斗、各种锯及其他工具,技艺传承主要分布在阜新蒙古族自治县王府、佛寺、大板、沙拉、大巴、哈达户稍、富荣镇等蒙古族聚居乡镇。
在长期的实践中吸取和融入了汉、藏等其他民族的工艺技能,蒙古勒津木匠技艺内容得到了进一步丰富,并为适应寒冷的北方游牧、农耕生活提供了便利。温暖的海青房、骏马鞍韂,狩猎的布鲁,既有游牧特点,又有农耕风格。四胡、马头琴及寺庙建筑、殿堂设计都具有浓厚的地域民族特色和独特的审美理念。用接榫、凿穿、梢、键等方法制做出的日常生活用具,美观、实用、结实、牢固,无不反映出蒙古勒津人的智慧,传承着独特的民族传统文化。
蒙古勒津木匠技艺经过长期的演变和发展,对本地区建筑业发展发挥了一定的作用,同时也方便了人民的生产、生活,对社会进步、人民富庶,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,对研究蒙古勒津的发展史有其重要的历史价值和研究价值。
传 承
经多方挖掘,蒙古勒津木匠技艺的传承谱系,目前有包氏家族一条,最早可追溯到1850年出生的包腾格尔,被视为第一代,第二代到第四代依次是包曾格、包努加布、包天苍,第五代为现在比较活跃的包双喜,第六代为包福柱、包福贵。
在现代建筑、装饰业的冲击下,钢筋、水泥、合成材料代替了木材,用手工制做建筑和生产生活用品的人越来越少。包双喜作为蒙古勒津木匠技艺第五代传人,1965年出生在阜新蒙古族自治县佛寺镇北河兰村。他自幼聪颖好学、尤喜绘画,又受家族传承和熏陶,17岁随父从事木匠活,后师从北京雍和宫白大喇嘛学习木雕、彩绘3年。经多年学习实践,他系统掌握了工程建筑设计、施工、浮雕、透雕、彩绘、勾画制作、斗拱等木匠工艺,现在阜新福瑞泰古建筑有限责任公司任总经理。目前,他带出的徒弟有窦二龙、郭福祥、陈学文、包福柱、包福贵等十几名专业技术人员,他们一直活跃在阜新地区的土木工程建筑业,目前业务也发展到了内蒙古包头、通辽等地。
民族传统手工艺是民族优秀历史文化的结晶,其制作和传承不仅仅是技艺的传递,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和延续。
原标题:《家文化·非遗丨榫卯穿凿皆匠心 飞檐斗拱映传承》